0%

《学会提问》读后感

背景

为什么要看这本书??一一 在工作中,会存在以下的场景:

  • 公司高层或者领导在分享一些信息的时候,可能会有专门的提问环节。在这种时候,一个领导认为 “好” 的提问是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 领导在分配任务后,如果不做任何提问,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工作,最后可能与上级的意图背道而驰,相当于白忙活一场。

基于以上的两个场景,可以发现有些时候 问一些恰到好处的问题 是一件比较重要软技能,于是开始看《学会提问》,但这个过程不像《小强升职记》那么顺畅,主要在于两个原因:

  1. 因为有部分章节实在是比较枯燥而且冗长(比如:第3、4章内容偏理论)┑( ̄。。 ̄)┍ 。。。
  2. 实际内容并不完全像我想象的是主要培养各种提问的技能,而较多的是培养批判性思维。

最终在坚持了2个月后终于完成了阅读以及总结,总的来说:还是有一些意外的收获

内容简介

​ 《学会提问》本书既定的目标一一传授批判性思维和提问的技能, 书中分享了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提问技能以及真实的案例。会发现我们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太简单、思考太片面,写作没深度,逻辑很混乱,目标不一致,方向不确定等问题,每个人都会遇到,只是有些人成功的解决了,有些人还被困扰着。

​ 下面对部分章节进行了简单的整理以及一些个人的理解。(标题以及内容有一定改动)

一、 为什么要学习批判性思维?

(1)什么是批评性思维

网上的解释太多了,有兴趣可以自行查看,大部分也比较抽象😂。

个人理解:批判性思维就是不要快速接受别人的观点或者结论,需要通过自己独有的思考以及验证。也就是书中强调的 “慢思考”。

在本书的第一章节中就明确了为什么要学习批判性思维,个人觉得主要原因就是:

我们最容易获取的就是别人想让你知道的。

更糟糕的是,那些想说服我们的人,在努力塑造我们的行为习惯时并未做到光明磊落。他们所说的话至多不过是真假参半。

所以,我们需要批判性思维来帮我们进行信息的筛选,辅助我们去判别信息的可信度

(2)坚持使用批判性思维的好处

坚持用这些批判性思维提问也可以巩固我们不断增长的知识,帮助我们更快地发现世界运行的规律, 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以及怎样做才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我个人比较赞同书上所说的这一点,因为实际把批判性思维带到工作或者生活中的问题时,每当我发现一个问题的原因时候,我可能会下意识的再去思考下一一这个原因真的是问题的唯一原因还是仅仅是问题的原因之一?这间接让我更加主动的学习更多的知识。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png

​ 第一章节中还介绍了部分名词概念,有兴趣的可自行阅读,比如:

  • 海绵式思维 VS 淘金式思维
  • 弱势批判性思维 VS 强势批判性思维

⚠️ 注意点:与他人沟通的时候,使用批判性思维的最根本前提是一一让对话进行下去

二、 批判性思维的阻碍

​ 如果批判性思维真的这么好,为什么我们在周围的邻居、朋友的谈话里不太容易见到它呢?尝试想象一下:当你频繁的使用批判性思维去提问某个人的时候,很可能得到的结果就是:“你怎么单单就盯上我了呢?”“你是个杠精吧?”等一系列不和谐的答复,到此基本追问的环境基本就戛然而止。

第二章中比较全面的介绍了各种阻碍它的原因,具体的批判性思维的阻碍如下: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的阻碍.png

我把上面的阻碍在我个人身上套用了一遍,确实这些原因大部分我也都遇到过,并且我相信大部分人也遇到过。在知道了这些阻碍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来慢慢克服它们,最终养成强势批评性思维。

比如一些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方法, (PS:个人理解比较有效的方法):

  • 慢思考:我们要培养的习惯,就是问一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想?
  • 避免个人偏见:当某个人提出某个结论的时候,不要过快的根据原来对于此人的看法而快速否定或者赞同该人。
  • 避免弱势批判思维
  • 同理心(以自我为中心):多想想你面对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可以想象下面的场景:如果你抛开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你可能根本听不懂自己说的那些专业术语。

三、 批判性思维的实际运用场景

⚠️ PS:此处跳过了本书中的第三、四章节(主要介绍的是论题、结论、理由等抽象理论)。。。实际是因为有点枯燥 , 放弃整理了。┑( ̄。。 ̄)┍,以及第七章 论证中有没有谬论等。

(一)词语意思不明确(存在多种含义)

​ 看完这一章节后,想到一个段子一一你以为你以为就是你以为的么?😂😂很多时候,你其实对于某个关键词语的意思和表达者想表达的意思相差甚远,所以对齐关键词语的理解至关重要。

一个词或短语越是抽象(抽象的定义:一个词所指代的对象离特定的、具体的事例越是遥远,它也就会变得越抽象),人们就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

找出不明确的词语的方法

  • 避免和表达者心心相印的想法,比如:”我就知道你是这个意思”,恰当的问:“你这样说是这个意思么?”;
  • 避免认为抽象的术语只存在一个明显的定义,越是抽象的,人们就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

解释一个抽象的词语或者短语的方法:(比如: 焦虑 这个词)

  • 同义替换:焦虑(anxiety)就是感到紧张不安;
  • 举例说明:焦虑就是候选人打开电视观看选举结果公布时的心情;
  • 具体标准定义:焦虑是种主观上的不适感,同时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越来越强烈的感受(个人感觉,这种标准定义都比较抽象┑( ̄。。 ̄)┍);

学会提问-词语不明确.png

(二)价值观假设

​ 本章节中,个人理解:矛盾的产生大部分还是由于价值观不同,最终双方产生价值观冲突而引发了争吵。很简单的就是现在所谓的婆媳关系,很多时候可能并没有对错,仅仅是双方的价值观不同。

比如:时间和金钱哪个更重要?个人感觉:如果不带入到确定的场景中,这个问题实际是无解的,因为拜金主义的人肯定觉得金钱高于一切,而世界首富们肯定觉得时间高于一切。双方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对于这个问题答案肯定就不会一致。

由于涉及到了价值观,内容比较抽象,有兴趣的可自行阅读去了解更多的细节。

学会提问-价值观假设.png

(三)证据的效力(有效性)

本书的第八、九章节都是介绍的证据的效力(有效性),个人感觉阅读过后还是收益匪浅。在生活中的任何结论,实际上我们都只能说多多少少有可能是真的, 支持它的合理论据越多,那它的可信度也就越高。

总结出来的方法,在大多数场景,我们都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来思考,避免过快的相信对方的结论:

  1. 这个结论是否是无可置疑的常识?
  2. 这个结论是否从无懈可击的论证中得出的结论?
  3. 这个结论是否有足够多合理的证据加以支撑?

本书中,介绍了不同的类型证据(个人觉得每个类型讲解的通俗易懂,建议通读),通过这样能够更快的帮助我们去判断结论的可信度,具体的类型如下图中标红部分。

比如:一个人跟你说他的结论是基于他的直觉由于直觉的私密性,别人根本没办法判断它是否可靠), 那你可能就需要多想想他的直觉是否靠谱了😂😂。。

再比如:典型案例作为证据(常常很有说服力),但又有多少个孩子因为朗朗这一个成功的案例而丧失了自己的童年。

学会提问-论据的效力.png

(四)寻找替代原因

看完本章节后,我个人一个最深刻的体验就是:

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导致产生某个现象都是由多个原因导致的,很少存在唯一的原因(只能说某个原因对结果产生的影响占比更大)。

所以更多的去问一问:这个原因是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在本章节中介绍了丰富的场景(比如:换位思考、组间差异性、相关性)帮助去寻找事情的替代原因。

学会提问-替代原因.png

(五)数据的欺骗性

在当前社会中,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字信息冲击着我们的大脑,所以对于数据的真实性需要更加谨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统计数据的来源来历不明(很可能是表达者为了达成某个效果而虚假构造的);
  2. 通过省略信息来欺骗用户(如:隐藏调研的目标,仅展示最终的投票结果)。

比如:40%的大学生饱受抑郁症的折磨! (如果文章内容中,没有表明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以及调研的具体对象是哪些大学生和调研的总人数等关键信息,那这个标题明显就有点标题党。)

学会提问-数据的欺骗性.png

书中语录

  • 当我们改变自己的想法,接受一个更好的观点,我们应为此感到自豪,我们抵制住了诱惑,没有死心塌地去维护自己长期以来的信念。这样一种思想转变应当被视为一种罕见力量的反映。
  • 谁想说服你,谁就要负责解释清楚。
  • 本书所谓的价值观(values),是指人们认为较有价值的那些观念。你会发现,正是人们对抽象观念所赋予的重要性对其选择和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 我们最容易获取的就是别人想让你知道的,并且那些人对于这些信息进行了相应的特殊处理;
  • 如果抛开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你可能根本听不懂自己说的那么专业术语。
  • 一个词或短语越是抽象(一个词所指代的对象离特定的、具体的事例越是遥远,它也就会变得越抽象),人们就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
  • 一个信念,支撑它的证据越多,它的“事实程度”也变得越高。对于事实的本质,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那就是它们多多少少有可能是真的。
  • 单一的个人经历,甚至是个人经历的总和,根本不足以构成一个有代表性的经历样本,所以个人经历常会导致我们犯下 “以偏概全谬误”(hasty generalization fallacy)。
  • 人们常犯的一个 错误就是想找出一件事的简单唯一的原因,而事实上这个原因是由许多共同起作用的原因结合在一起导致的结果,即这些原因共同起作用,创造了事件发生所需要的整体环境。

总结

​ 由于本书内容较多,感觉总结起来不是太到位😂。。。仅仅只能把个人感触比较大的点记录下,方便后续回顾。通过实际运用该书的内容后,还是明显发现最大的阻碍就是 “给他人带来不快”

------------- 本 文 结 束 感 谢 您 的 阅 读 -------------